从数字经济到数字中国,政策加速推进。“数字经济”概念首次走入公众视野,源自 2016 年 杭州的 G20 峰会。在杭州峰会上,首次将“数字经济”列为 G20 创新增长蓝图中的一项重要 议题,多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此后,在 2017-2020 年间,从十九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等多个场合,数字经济都成为重要 议题之一。2020 年 4 月 10 日,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 体制机制的意见》,数据首次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在中央顶层文件中被提出。
进入 2021 年,伴随《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的提出,数字经济上升为数字中国战 略,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在“十四五”规划中,通过单独的篇章“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 设数字中国”来进行了未来五年的战略部署,标志着数字中国的发展进入快车道。2022 年 1 月 12 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出台,明确了数字经济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提 出到 2025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0%、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 到 45%等具体的量化目标。
我们认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作为数字经济乃至数字中国的重要基础,围绕数据要素 的一系列政策体系在 2022 年逐渐得到完善。从数据确权、定价等基础制度(数据二十条), 到数据资产的会计处理(数据入表),再到数据的安全防护(数据安全),以及数据在垂直行 业的应用落地(政务大数据),一系列的政策在 2022 年进入加速推进的周期。 数字中国 2522 框架发布,整体布局规划落地。2023 年 3 月 1 日,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自此数字中国形成了完整的政策框架 体系。我们认为《规划》将此前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整体的梳理,从而明确了数字中国的发展 框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核心亮点是形成了 2522 的框架体系,即夯实数字基础设 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 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两大能力”主要聚焦安全可控,通过构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来为数字中 国的发展提供安全可控的底座。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涵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制,实 现科技自立自强。数字安全屏障涵盖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基础制度, 健全网络数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 “五位一体”将数字经济升华为数字中国,涵盖领域更为丰富,力图实现数字技术对经济社 会的全面赋能。“五位一体”涵盖了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打 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国家数据局正式成立,数字中国主管部门确立,有望加快政策推动力度。2023 年 3 月 7 日, 根据新华社发布,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肖捷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提出组 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 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我们认 为,国家数据局有望统筹数字中国的整体规划,加速相关规划部署的推进。从职责来看,国 家数据局承接了网信办拟订数字中国建设方案等职责、承接了发改委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火博体育、 组织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等职责, 从而实现了数字中国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统一部署。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 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 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具体包括四大部分:一是 数字产业化,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二是 产业数字化,即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工 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车联网、平台经济等融合型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三是数字化治理, 包括但不限于多元治理,以“数字技术+治理”为典型特征的技管结合,以及数字化公共服 务等;四是数据价值化,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采集、标准、确权、标注、定价、交易、流转、 保护等。
数字经济规模快速增长,成为 GDP 的新引擎。根据中国信通院的白皮书,2021 年我国数字经 济产业规模达到 45.5 万亿,同比增长 16.2%,高于名义 GDP 增速 3.4 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占 GDP 的比重达到 39.80%,较“十三五”初期提升了 9.6 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发 展新的增长动能,成为宏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稳定器”。
以数字产业化带动产业数字化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投入有望先行。从数字经济的构成来看,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基本呈现 1:4 的规模比例,且产业数字化占比在逐渐提升。数字产 业化本质是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即 TMT 行业。而产业数字化是利用各类信息化技术, 对产业赋能中产生的附加价值的体现。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数字产业化的投入有望带动产业 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中,数字产业化的投入有望先行,这对 TMT 产业未来 的发展将产生中长期的重要驱动。
数据中心是数据计算与存储的物理空间,信息技术迭代推动 IDC 行业发展。IDC 业务是伴随 着互联网发展而兴起的服务器托管、租用、运维以及网络接入服务业务,亦是云计算业务发 展的重要组成部分。IDC 厂商主要为大型互联网公司、云计算企业、金融机构等客户提供存 放服务器的空间场所,包括必备的网络、电力、空调等基础设施,以及运营维护、安全管理 及其他增值服务。IDC 产业诞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经历了初始的机柜托管出租与带 宽服务,至 21 世纪初的服务器托管、网络托管,再到当前数据存储与计算能力虚拟化的三 个阶段。宽带中国战略的提出、4G/5G 网络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的高速发展,加 速数据更新迭代,为 IDC 行业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网络使用广度提升,数据产量随之增长。互联网的用户增长和内容丰富是数据中心行业发展 的核心驱动力,其中 5G 商用进程的推进、智能网联、AR/VR、云游戏等新兴应用的逐步落地 更加速了数据量的产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 2021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 模为 10.32 亿,较 2020 年底新增网民 4296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 73.0%,较 2020 年底提升 2.6 个百分点,互联网覆盖人群持续扩大。与此同时,网民所创造、捕获、复制、消耗的数 据量也在互联网普及率提升的基础上快速增长,据《国家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1)》及信通 院数据,2017 年我国数据产量为 2.3ZB,2021 年已经达到 6.6ZB,同比 20 年增加 29.4%,占 全球数据总产量(67ZB)的 9.9%,仅次于美国(16ZB),位列全球第二。
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持续提升,中国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仍有潜力。根据工信部定义, 数据中心根据规模大小可以分为三类:1)规模大于等于 10000 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为超 大型数据中心;2)规模大于等于 3000 小于 10000 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为大型数据中心; 3)规模小于 3000 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为中小型数据中心。从 2017 年开始,伴随着大数 据、虚拟化等新兴技术的落地以及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全球范围内数据中心流量和带宽均呈 指数级增长,促使数据中心向大型化、集约化发展,呈现数量缩减同时体量增加的趋势。据 Synergy Research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第二季度末,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总数增 加到 659 个,相比 2016 年同期增加一倍多,在新建数据中心设施之外,超大规模运营商还 在增加现有设施容量,并定期拆除和更换已达到运营寿命终点的服务器硬件。区域分布上, 中国在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数量上占比 10%,与排名第一的美国的 39%占比仍然有较大 差距,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中国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有望继 续增加。
互联网应用持续活跃,头条系、快手系互联网新贵崛起带来 IDC 新需求。在移动互联网全面 商用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用户月均活跃数据仍在提升,根据第三方机构 QuestMobile 的数 据,截止 2022H1,移动网民月均活跃用户由 2018 年的 11.09 亿增长至 11.85 亿,网民使用 手机 APP 的时长与偏好变化明显,头条系、快手系为主的短视频、直播公司 APP 使用时长占 比由 2019 年的 18.4%提升至 2021 年的 31.30%,短视频、直播购物等新流量形式的兴起也加 速了数据量的产生,势必引致互联网厂商对 IDC 部署的需求增加。
“绿色发展”、“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成为政策支持、引导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 作为国家确定的、新基建的六大重点领域之一,数据中心一直以来都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 支持、引导对象,绿色发展一直是政策关注的焦点:2012 年的《互联网行业“十二五”发展 规划》、《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 IDC 的绿色节能改造,2013 年强调能耗指 标 PUE 值,直到 2019 年仍然不断强调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 近两年,“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为政策新风向:2020 年,《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 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在重点区域布局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 在 2021 年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发布,正式提出“东 数西算”工程,在八地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标志着全国一体化大数 据中心初步启动。
“东数西算”是数字经济重要基础设施和落地抓手,有望促进 IDC 产业健康发展。2022 年初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 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 8 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 点,并规划了 10 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 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政策的核心目的在于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引导数 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东数西算”中,东部枢纽处理工业互联网、金融证 券、远程医疗等对网络要求较高的业务,西部数据中心处理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 等对网络要求不高的业务,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 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从而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有利 于平衡东西部算力资源、促使数据中心绿色发展、由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数字化应用 的全面发展。
“上云”是中小企业高效实施智能化改造的有效路径,也是促进政务资源与国资资源统筹规划、 数据安全保护的有力手段,国家相继出台政策落实政企上云建设。从 2018 年开始工信部出 台相关文件鼓励企业上云,到 2020 年国资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 的通知》指导国有企业建设“国资云”,旨在打通国有企业信息、加强国资监管水平与安全 保护;2022 年住建部《关于全面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通知》中首次提出了城市 运行管理“一网统管”,促进国家、省级和市级城市运管服平台三级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同步、 业务协同,将上云范围拓展至城市管理;其后国务院出台政策落实政务云的建设。上云范围 的扩大带来了云数据规模的上涨和流量的迅速扩张,势必推动 IDC 市场需求端的增长。
第三方数据中心处于 IDC 产业链中游。IDC 产业链主要由上游基础设施、中游 IDC 专业服务 及相关解决方案(云服务商为主)和下游最终客户构成,中游是 IDC 建设的主力军,主要包括 基础电信运营商、第三方专业 IDC 服务商和云厂商自建 IDC 部门。
第三方专业 IDC 服务兴起于 2010 年,凭借专业性、及时性获取竞争优势。我国第三方专业 IDC 服务发展进程同美国类似,分为电信运营商主导、第三方专业 IDC 服务商兴起,以及互 联网企业同第三方专业 IDC 共同引领市场三个阶段。第三方专业 IDC 兴起于 2010 年,目前 我国处于电信运营商主导向第三方 IDC 服务商兴起的变革过程中。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的建 设和管理、网络资源整合规划等工作都需要 IDC 服务商具备丰富的经验,以最大限度降低运 营成本,第三方专业 IDC 服务商与电信运营商、云服务商及大型互联网企业相比,把 IDC 作 为核心业务进行专业化管理,除了提供服务器托管、互联网带宽资源等基础服务,还不断开 发安全监控、网络流量监控、云计算等增值服务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数据需求,依托专业 性和及时性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数据中心经营模式可以分为批发型与零售型。批发型数据中心服务系面向大型互联网公司或 电信运营商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器托管服务,通常并不提供网络带宽服务;零售型数据中心服 务系面向中小型互联网公司、一般企业等客户,提供相对标准化的服务器托管服务及网络带 宽服务。 批发型模式下,IDC 服务商与电信运营商、大型互联网公司针对机柜签订具体业务合作协议, 协议中约定机柜交付时间、交付数量、价格、服务时间等相关内容,向终端用户提供恒温、 恒湿、电力稳定、供水稳定的 365*24 小时不间断机房环境,由电信运营商提供带宽接入及 其他电信增值服务,电信运营商向终端用户收取相关服务费,IDC 服务商与电信运营商签署 相关协议,由电信运营商根据机柜上电数量和约定价格向标的公司按月结算相关服务费。 零售模式下,IDC 服务商与终端客户采取直签模式,在合同有效期内按照协商确定的服务质 量标准,提供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服务,并按照实际使用的机柜数量和电力容量向终端客户收 取服务费。
数字中国需求提振,行业迎来发展拐点。当前,伴随 AI、数据要素等数据量的需求提升,以 及运营商和新兴互联网公司的持续发力,叠加“东数西算”、“企业上云”等政策的持续推 进,我们认为数据中心产业正在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的拐点,未来供需关系在一线和泛一线 城市有望更加平衡,行业整体从盈利能力和估值方面均将实现向上的转变。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在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要 素是劳动和土地。因此,有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 1662 年出版的《赋税论》中说:“劳 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在工商业社会,正如现代增长理论所认为的,资本要素 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但各国实践表明经济增长的速度要快于要素投入增长的速度,传统要素 解决不了的部分,被认为是“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于是“劳动”、“土地”、“资 本”、“技术”四要素基本形成。 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数据的重要性凸显,它催生了很多新产业、新模 式。因此“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独立出来。2020 年 4 月 9 日,《中央、国务院关于 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公布,提出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破 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并分 类提出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改革的方向。
从政策视角看,我国对数据价值的定义和认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酝酿阶段(2014-2015 年):从 2014 年 3 月“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开始,认识数 据并重视数据价值成为这一阶段中央的重要着力点。2015 年 8 月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 行动纲要》(国发〔2015]50 号)明确提出“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并对大数据整 体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产业发展开始起步。 落地阶段(2016 年-2019 年):2016 年 3 月,“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 战略,这一时期,政策制定者看到了数据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大数据与实体 经济在内的各行各业的融合成为了政策热点。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 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深化阶段(2020 年至今):随着国内相关产业体系日渐完善,各类行业融合应用逐步深入, 国家大数据战略开始走向深化。2020 年 4 月 9 日,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 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称为五 种要素,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5 月 18 日,中央在《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提出进一步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这意味着数据已经不仅 是一种产业或应用,而已成为经济发展赖以依托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
从微观视角看,数据资源可以类比为石油资源,从资源转变为资产需要经历以下核心要素: 加工工艺:数据治理的作用是管好数据,好比石油加工工艺、制度、流程、组织等,以确保 数据资源的质量; 炼油厂:数据中台的作用是加工数据,好比炼油厂,通过数据应用能力的建设,创造数据资 产价值并反向驱动数据质量提升; 汽油、柴油等成品:数据资源的治理成果为数字化应用建设提供了保障,并与数据中台共同 驱动、盘活数据,形成具有业务价值的基础类数据资产,如同汽油、柴油等成品; 引擎:数据资产在建设完成后通过 BI 分析、数据建模、标签管理等工具,形成更高价值的 产品类数据资产,相当于引擎; 交通工具:数据资产在建设完成后,最终通过各式各样的应用服务于终端客户,包括但不限 于客户画像、精准营销、智能风控等,形成了最终数据产品化、数据资产价值的释放。数字 化应用所发挥的功能如同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
数据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动力支持,近年来全球数据量呈井喷式发展。根据 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25 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 163ZB。随着数据量指数级增长,数 据分析算法和技术迭代更新,数据创新应用和产业优化升级,数据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将更加 深远。与此同时,随着数据要素相关政策文件推动数据要素市场深化改革,我国数据要素市 场规模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测算,2025 年将突破 1749 亿元,“十四五”期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复合增速将达到 26.3%,整体上进入高速发展阶 段。
数据要素影响宏观经济增长主要通过:1)赋能其他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要 素协同效应,进而提升生产效率;2)与第一个途径紧密相连,正因能够提升效率,数据要 素本身就变得具有价值,这一价值既通过数据积累作为生产资料而实现,又能转变为数据资 产通过增值、交换而产生价值,实现价值创造倍增和个性化定价等效应,从而进一步提升生 产效率。但是,由于数据要素的负外部性,例如数据垄断和隐私泄密又可能负面影响经济增 长。因此,数据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不同于其他要素,需要从生产函数中体现其独立 作用。
数据要素增加企业经营效益成果明显。根据《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报告(2021-2022)》, 通过对 5000 多个项目信息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增加企业效益成果明显,总体来说,数据要 素使得工业企业业务增长平均增加 41.18%,生产效率平均提高 42.8%,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 短 15.33%,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 10.19%。具体来说,1544 家企业的数据显示,大数据及其 运用产生了增加产出、利润增长等经济效益,数据要素显著降低了企业综合成本。675 家企 业的数据显示,大数据及其运用产生了降低人工成本、资金占用成本、合储物流成本等效益。 593 家企业的数据显示,大数据及其运用产生了提升效率、加快周转、能源利用率提升等效 益:数据要素还提高了社会综合效益,产生正的外部性。95 家企业的数据显示,大数据技术 及其运用产生了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等社会效益。
“数据二十条”的核心主线是坚持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以充分实现 数据要素价值、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为目标。具体内容部分,“数据二十条” 提出构建四大基础制度:1)建立保障权益、合规使用的数据产权制度,探索数据产权结构 性分置制度,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数据产 权制度框架;2)建立合规高效、场内外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从规则、市场、 生态、跨境等四个方面构建适应我国制度优势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3)建立体现效率、促 进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阶段,按照“谁投入、谁贡献、谁受益”原则, 推动数据要素收益向数据价值和使用价值创造者合理倾斜,在二次分配、三次分配阶段,重 点关注公共利益和相对,防止和依法规制资本在数据领域无序扩张形成市场垄断等 各类风险挑战;4)建立安全可控、弹性包容的数据要素治理制度,构建政府、企业、社会 多方协同的治理模式。
多年前,我国创造性的提出了农村生产用地的三权分置制度,即:将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 权三种权利分别设置,将经营权从承包权中进一步分离出来,允许其他主体(包括本集体内 外不同主体)获得经营权来实际利用农用地。这主要是未来保护集体所有制不变,农户承包 权长久稳定,同时又能够提升农业用地的使用效率。 数据相比传统的有形物,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导致所有权项下以支配和排他为 核心的确权模式难以适用于数据保护的行业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在数据生产、流通、使用 等过程中,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等相关主体对数据有着不同利益诉求,且呈现复杂共生、 相互依存、动态变化等特点,传统权利制度框架难以突破数据产权困境。 考虑到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土地有异曲同工之处,“数据二十条”以解 决市场主体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借鉴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的新型模式,创新数据产权观念,淡化所有权、强调使用权,聚焦数据使用权流通,创造性 提出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 框架,构建中国特色数据产权制度体系,以期实现多方主体利益协调。
在数据要素产权配置中,数据资源持有权着眼于数据的归属功能,相当于弱化或改造的所有 权,从而为数据流转、数据处理和其他数据权利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在具体权能上,数据资 源持有权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自主管理权,即对数据进行持有、管理和防止侵害的 权利。二是数据流转权,即同意他人获取或转移其所产生数据的权利。三是数据持有限制, 即数据持有或保存期限的问题。对于自己产生的数据,本人持有不受保存期限的限制。 在数据加工使用权方面,《数据安全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存 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截至目前,法律、行政法规均未对数据加工、使用 作出定义性规定。数据加工使用权的权利主体为数据处理者,只要成为数据处理者,就可以 依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使用。《数据基础制度若干观点》建议:“尊重数据采集、加工等数据 处理者劳动付出,承认和保护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获得的数据相关权利,充分保障数据 处理者使用数据和获得收益的权利。” 数据产品经营权主要指数据竞争性权益,即数据处理者对第三方的限制性权益,以防止同行 业竞争者不当利用其数据产品获得利益。考虑到数据产品可以为人们带来可观的商业利益和 市场竞争优势,依据洛克劳动财产理论和市场激励理论,数据处理者应当对数据产品享有独 立的财产权益。事实上,我国有的地方性立法和司法实践已经强调了数据产品的财产权属性。
此外,分类分级是数据确权第一步,通过对数据的分类分级,识别数据对组织的具体价值, 确定以何种适当的策略,保护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我国将数据分类与分级进行 了区分,分类强调的是根据种类的不同按照属性、特征而进行的划分,而分级侧重于按照划 定的某种标准,对同一类别的属性按照高低、大小进行级别的划分。对于分类与分级两项工 作,目前没有法规或标准明确阐明其顺序关系,但一般都是遵循先分类再分级的顺序,比如 《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第(二十二)条“推动完善适用 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对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数据 的保护。”可以看出《意见》对于数据进行了基础的划分——“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 个人数据”,然后在基本分类下进行细化分级保护机制,即先分类再分级。
数据交易的先决条件是要进行定价,数据定价应以成本导向的定价为价格下限,顾客导向的 定价为价格上限,以市场导向的定价为价格参照,以利润和消费者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在实 际工作中,需根据大数据本身的价值特点,在数据经济和产品定价以及资产评估的理论指导 下,建立大数据定价的理论体系,综合利用多种定价手段联合进行,实现数据的科学客观定 价。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定价方法为静态定价,而数据要素的价值具有波动性,会随着时间推 移而改变。因此,在实际进行数据定价时,需要充分考虑数据这一特点,结合市场情况、数 据类型、预测模型进行数据要素的动态定价。
在数据治理方面,脱敏是重要的基础环节。数据脱敏顾名思义是对敏感数据进行变形处理。 数据脱敏的需求正在迅速上升,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意识到:数据只有在使用和流动中才 会产生价值。为了满足企业对数据更多样的使用需求,更多核心敏感数据需要脱离原本的生 产和存储环境,抽取使用至测试环境,被应用用户检索访问,被分析部门调取挖掘等等。数 据脱敏工具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数据的安全使用。一般常见的数据脱敏场景,是将生产数据 或是生产数据文件按照脱敏规则,将数据不落地脱敏至测试数据库或是测试数据文件中。
数据脱敏分为静态数据脱敏和动态数据脱敏:静态数据脱敏:适用于将数据抽取出生产环境 脱敏后分发至测试、开发、数据分析等场景。出于安全考虑不能将敏感数据存储于非生产环 境,此时就要把敏感数据从生产环境脱敏完毕之后再在非生产环境使用,这样脱敏后的数据 与生产环境隔离,满足业务需要的同时又保障了生产数据的安全。数据脱敏过程:如将用户 的真实姓名、手机号、身份证、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通过替换、无效化、乱序、对称加密等 方案进行脱敏改造。动态数据脱敏:一般用在生产环境,访问敏感数据时实时进行脱敏,因 为有时在不同情况下对于同一敏感数据的读取,需要做不同级别的脱敏处理,例如:不同角 色、不同权限所执行的脱敏方案会不同。
数据资源入表影响深远,数据成为企业新型资产。2022 年 12 月 9 日,财政部办公厅发布《企 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此次规定适用于企业确认为无形资产或 者存货类别的数据资源。数据资源进入财务报表,成为数据要素资本化火博体育、资产化过程中的重 要一环,为未来的数据交易、流通、变现奠定基础制度。数据将成为企业新型的资产,为企 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会计角度:数据资源相关投入从费用化走向资本化。此次的暂行规定实则是将围绕数据资源 发生的相关投入,包括数据的购买、采集、标注、整合、分析、可视化等过程的开支,从过 去的费用化(一次性计入当期费用和成本),改变为资本化(计入企业资产并在未来年度摊 销),这为数据作为一项生产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价值评估提供了基础的依据。 从暂行规定来看,企业的数据资源可以分为内部使用数据(计入无形资产)和对外交易数据 (计入存货),实则是将这些环节过去的费用投入资产化的过程。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十四五规划”首次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发 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这是在国际形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大背景下的重大战略抉择。从内 因看,科技自立自强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要。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 化缘要不来、花钱买不来、市场换不来,必须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从外因看,科技自 立自强是防范外部风险的需要。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术 受制于人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最大隐患。
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持续创新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基础和保障。2022 年 10 月,世界知识 产权组织(WIPO)正式发布《2022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22 年中国 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全球第 11 位,较上年提升 1 位,较 2012 年跃升 23 位,排名连续十年稳 步提升,位居 36 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报告》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 9 项细分指标排 名全球第 1;进入全球百强的科技集群数量达 21 个,比 2017 年增加 14 个,数量首次与美国 持平,居全球首位;全社会研发(R&D)经费中企业资金占比全球排名第 3 位;高技术产品 净出口占贸易总额比重排名第 4 位。从全球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不难发现,世界范围内的发达 国家无一不是创新强国、科技强国。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 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大国之间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局部战争凸显了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去年二月,俄乌战争爆发, 西方国家相继宣布了制裁俄罗斯的消息,全球科技巨头也卷入纷争,不仅互联网巨头谷歌、 亚马逊、微软、Meta,流媒体巨头网飞(Netflix)、Roku、Tiktok 切断了俄罗斯的传播口径, 手机巨头苹果,PC 巨头惠普、戴尔、联想,汽车巨头宝马、通用、沃尔沃等都向俄罗斯断供; 更深入的层面,包括 Oracle、SAP 等企业云服务商,以及一切电子信息设备服务底层的芯片 厂英特尔、AMD、台积电等公司,均对俄罗斯采取限制行动。
信创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简言之是指硬件和软件的一系列信息化创新技术。信创二字来源 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信创产品主要包括 IT 基础设施产品、基础软件、应用 软件、信息安全产品。信创建设围绕党政火博体育、金融、教育、电信、医疗等关键领域,对其软硬 件核心技术、技术标准等展开自主研发从而实现原创替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不仅是各行各 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抓手,同时也成为我国强化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信创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通过应用拉动构建国产化信息技术软硬件底层架构体系和全周期 生态体系、解决核心技术关键环节受制于人的问题,为中国未来数字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行业动态。 从近几年信创产业发展来看,通过应用牵引与产业培育,国产软硬件产品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在部分应用场景中实现了“可用”,正在向“好用”的迈进。
微软黑屏(Microsoftblack)事件:微软中国宣布从 2008 年 10 月 20 日开始同时推出两个 重要通知:Windows 正版增值计划通知和 Office 正版增值计划通知。根据通知,未通过正版 验证的 XP,电脑桌面背景将会变为纯黑色,用户可以重设背景,但每隔 60 分钟,电脑桌面 背景仍会变为纯黑色。 棱镜计划(PRISM):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 2007 年小布什时期起开始实施的绝密 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根据斯诺登披露的文件,美国国家安全 局能够对即时通信和既存资料进行深度的监听,许可的监听对象包括任何在美国以外地区使 用参与计划公司服务的客户,或是任何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棱镜门”曝光后,各 国政府加大力度关注网络安全隐患问题,我国政府认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提升了对国家 数据安全和原创技术的关注,并启动设备采购国产化、自主研发的去“IOE”进程。
华为、中兴事件:华为和中兴是我国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2012 年 10 月,美国众议院发布报告称,华为及中兴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并对两家公司产品进 行了“涉嫌为中国间谍活动提供便利”的调查。2018 年 4 月,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在未来 7 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2019 年 5 月 15 日,美国宣布将把华为及其 子公司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名单”,2020 年 5 月 15 日宣布禁止华为使用美国芯片设计软件, 2020 年 8 月 17 日表示禁止将含有美国技术的代工企业生产芯片给华为。面对美国政府逐渐 加强的监管,华为为首的中国企业开始进行芯片和操作系统的自主研发,力图打破 Intel 和 微软的 Windows 系统所组成的 Wintel 联盟。
从信息技术领域的四大经典定律看信创产业在技术原理层面的四大痛点和新的机遇:
1)摩尔定律驱动新技术指数级进步。摩尔定律是指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 约每经过 18 个月到 24 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处理器的性能大约 每两年翻一倍,同时价格下降为之前的一半,即反摩尔定律。反摩尔定律倒逼所有硬件设备 公司都必须跟上摩尔定律规定的更新速度,促使整个科技领域发展进步。
2)安迪比尔定律揭示了在信息化建设中软硬件协同配合的规律。安迪比尔定律是以微软和 Intel 为基础的 WinTel 联盟长期以来的一个运行规律:计算机工业是由软件更新带动硬件更 新的。软件的开发和发展,令使用软件的设备需要更高的性能和速度,从而推动了硬件技术 的不断更新和升级。根据安迪比尔定律,信创云计算作为承载在硬件之上的软件,需要不断 的根据硬件的升级进行调整,既包括异构芯片资源的纳管,又包括不断地将升级的硬件性能 和功能最大化利用。
3)阿姆达尔律阐明了计算机各部分的性能必须均衡匹配才能实现整体性能最大化,该定律 代表了处理器并行运算之后效率提升的能力,在信创领域的体现就是国产替代需要各部分软 硬件产品和技术能力要平衡发展。芯片、存储、整机被视为信创产业基础硬件的三大件,其 中芯片对计算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支撑 IT 系统运作的“发动机”。全球视角下, 集成电路的竞争最终将表现为产业链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需要全链路 协同,以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各环节的配套能力。
4)梅特卡夫定律揭示了关键核心技术如何形成高价值与高壁垒的内在机理。该定律指出一 个网络的用户数目越多,则整个网络和该网络内的每台计算机的价值呈指数级增长。对于一 项关键核心技术而言,梅特卡夫定律表明其价值将随着集成的功能、模块、算法等点技术的 数量增加而不断提高。但是一旦通过技术攻关成功实现新算法或新功能的集成,构成一个更 大的技术网络,壁垒也就更高。
信创产业的商业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从一类商业模式变成四类商业模式——从原来单一的 “厂商-集成商-用户”演变为“用户-厂商”定向模式、“厂商-渠道-用户”的产品模式、“平 台商-集成商-用户”的方案模式等。
当前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逐渐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基础工具链的投资价值显现。从 2021 年初 的两会到年中的两院院士大会,从政治局 730 会议到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家高层始 终反复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我们认为国产化 过去经历了两轮的浪潮,第一轮是以 PC 整机、服务器以及相关的软硬件为主的信创浪潮; 第二轮是以半导体为主的芯片国产化浪潮。当前,第三轮以基础工具链软硬件为主的国产化 浪潮即将开启。其中,软件相关的基础工具链包括了 CAD、CAE、EDA 等,而测量仪器属于软 硬件系统相关的基础工具链。
电子测量仪器是“工程师的眼睛”,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电子测量仪器产品种类 众多,一般分为专用电子测量仪器和通用电子测量仪器。专用仪器定制化程度高,针对特定 场景,如信道仿线G 综测仪等。通用仪器标准化程度高,适用范围广。依据产品形态, 通用电子测量仪器主要有:1)示波器:把电信号变换成图像显示,即信号波形,可以测量 电压、电流、频率、相位差、调幅度等参数。2)频谱分析仪:测量信号频率和功率信息, 高端频谱仪还可以完成信号解调分析功能。3)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器件网络特性的仪器, 是射频微波领域必备的测试测量仪器。4)信号发生器:发出各种频率、波形和输出电平电 信号,用作测试信号源或激励源。科学仪器是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中,电子测 量仪器以电子技术为基础,涉及计算机、物理、数学、通信、软件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应用。
头部企业收入体量庞大,收入来源主要是亚太和欧美地区。从收入体量来看,欧美头部厂商 主要包括是德科技、罗德与施瓦茨、福迪威旗下的泰克,以及美国国家仪器,市场基础坚实, 收入体量庞大,以各厂商 2021 财年收入情况为例,是德科技以 49.4 亿美元的收入占据市场 第一,罗德与施瓦茨以 24.9 亿美元的收入占据市场第二,泰克(以 Fortive 的精密仪器板 块计算),以及美国国家仪器 2021 年的收入分别是 18.5 和 14.7 亿美元。从收入分布来看, 以是德科技和美国国家仪器为例,其收入来源主要是亚太地区和美洲地区,亚太地区以中国、 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电子产业迅速发展,对电子测量仪器仪表市场需求尤为旺盛。是德科 技 2021 年 44%的收入来源于亚太地区,40%来源于美洲地区,美国国家仪器公司 2021 年 34% 收入来源于亚太地区,41%收入来源于美洲地区。
作为基础工具事关产品研发的周期和成功率,品牌信任度是电子测量厂商的另一大壁垒。电 子测量仪器主要用于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阶段,对于用于研发阶段的仪器,下游客户通常对于 价格的敏感度不高,而看重对于产品品牌的信任度。我们从全球职场社交平台 LinkedIn 关 注人数作为参考,以量化各个厂商的品牌影响力,目前是德科技/罗德与施瓦茨/泰克/普源 精电的关注人数分别为 13.31/11.64/7.26/3.15 万人。我们可以积极地看到,国产厂商 RIGOL 品牌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国产化政策持续加码,产业基础重筑聚焦研发设计环节。自 2018 年以来,由于国际贸易局 势发生变化,我国加速推出了一系列利好国产电子测量仪器发展的规划,如 2018 年将电子 测量仪器制造归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明确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考虑到相关政策对于国产电子测量仪器的 鼓励,在部分客户群体以及使用场景中,国际厂商与客户的粘性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壁垒,我 们认为国产化政策红利将给国内电子测量厂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研发设计软件是工业软件的皇冠。研发设计软件既有 CAD、CAE、EAD 等传统专业化软件,也 有 PLM、CAM、BIM 等新型系统级软件,是基础学科和工程知识的集大成者。其涵盖数学、物 理、化学、生物、材料和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用于协助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产品设计,提升开 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支撑整个工业体系。研发设计软件 的硬核,在于其庞杂而深奥的技术体系,以及与软件开发、工程实际的紧密耦合。从数学方 程式出发,经过漫长的物理机理的冶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萃取,最后还必须经过工程知 识的淬火,才能成为一个成熟可用的工业软件产品。
CAD 软件是设计能力的基础,下游应用广泛。CAD 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的研发设计类 工业软件,替代传统设计人员手动制图,解决工业产品的几何外形和结构设计问题,使得产 品设计的结构形状所见即所得。CAD 本质上是将工业设计知识和经验以数字化模型的方式沉 淀,协助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产品设计,进而提升产品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 期。
2D CAD:全球远期空间超过 300 亿,国内企业有望实现快速增长。根据 P&S Intelligence 和 BIS 的相关测算,全球 2D CAD 空间稳步增长,预计 2030 年或将达到 300 亿人民币,其中 国内市场受益于产业链升级和软件正版化普及,增速水平高于全球达 15%,预计 2030 年增长 至 50 亿人民币。我们认为,当前国内厂商在 2D CAD 领域已具备一定的产品竞争力,后续有 望凭借高性价比优势和国产替代东风,在国内市场取得快速增长。
CAE 软件仿真方法是与理论方法、实验方法并列的人类认识世界的三大方法。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计算机辅助工程)是以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及有限体积法等数学基础, 用计算机辅助求解并优化复杂工程和产品结构强度、刚度、屈曲稳定性、动力响应、热传导、 三维多体接触、弹塑性等性能的近似数值分析方法。CAE 软件专业性较强,能够针对特定类 型的产品提供较好的性能分析、预测以及设计优化等功能,如流体力学领域的 Fluent、多体 动力学领域的 Adams、注塑成型领域的 Moldflow、电磁学领域的 HFSS 等。
CAE 技术壁垒显著,“破壁”成本极高。从 CAE 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来看,CAE 软件开发需要更 多数学、物理相关知识,如针对特定场景(比如液体流动、温度传播以及结构变形),用程 序编码的方式实现对物理规律、数学原理的客观还原。其中,求解器是 CAE 最底层的物理、 数学算法架构,其源代码是由数学、力学、材料、物理等多学科的代码组成,难度和复杂度 远超计算机科学中的代码。以流体力学求解器为例,其计算结果往往是一个三维区域内部的 流体特性,包括速度、压力、形态等,随着时间的演化过程,每一个小的局部位置在特定时 间点上都涉及到大量的代数运算。
EDA 是集成电路领域的 CAD 加 CAE,典型的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电子设计自动化(EDA) 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完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功能设计、综合、验证、物理 设计(布局、布线、版图、设计规则检查等)等流程的设计方式。从功能来看整个集成电路 EDA 工具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1)综合设计工具。主要应用于 Fabless 厂,完成系统整合、逻 辑综合、布局布线)仿真工具。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并优化设计结构,包括电 路仿真与验证、物理设计规则检查等。3)测试与数据管理工具。主要应用于 Foundry 厂, 完成测试芯片的设计、提升测试精度、进行制造工艺和成品的数据分析等。从底层技术来看, EDA 工具需要对数千种情境进行快速设计探索,实现性能、功耗、面积、成本等芯片物理指 标和经济指标的平衡,需要计算机、数学、物理、电子电路、工艺等多种学科的紧密配合, 是典型的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
应用角度:EDA 工具广泛应用于多个设计场景,贯穿芯片设计各个环节。EDA 工具种类繁多, 广泛应用于数字设计、模拟设计、晶圆制造、封装、系统五大类场景。以 EDA 工具的主要应 用场景数字设计为例,其前后端设计的多个环节均需要依赖 EDA 工具实现,前端设计:1) HDL 编码:将模块功能以代码(硬件描述语言)来描述实现。2)仿真验证:检验编码设计的 正确性。3)逻辑综合:把设计实现的 HDL 代码翻译成门级网表。4)静态时序分析(SAT), 在时序上对电路进行验证,检查电路是否存在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的违例。5)形式验证: 从功能上对综合后的网表进行验证。后端设计:1)可测性设计: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芯片自 带的测试电路。2)布局规划:放置芯片的宏单元模块,在总体上确定各种功能电路的摆放位 置。3)时钟树综合:时钟的布线,时钟信号在数字芯片起全局指挥作用,对称式地连到各个 寄存器单元时延迟差异最小。4)布线:各个标准单元之间的走线。
市场角度:EDA 对芯片制造的作用举足轻重,是万亿电子信息产业的支点。随着芯片工艺水 平的精细,流片的成本越来越高昂,EDA 技术成为芯片制造中不可替代的部分。EDA 技术可 以帮助设计者极大地提高效率、缩短设计周期、节省设计成本。从 EDA 市场本身来看,根据 research and markets 数据,预计到 2025 年全球 EDA 市场规模将达到 145 亿美元。从电子 行业来看,EDA 直接支撑的半导体制造产业市场规模高达 700 亿美元,再向上更是支撑着万 亿规模的数字经济,杠杆效应接近 200 倍。国内的集成电路市场相较于全球其他地区规模最 大、增速最快,EDA 工具的杠杆效应更加明显。
国内市场仍以海外三巨头为主,国产企业崭露头角。2021 年,Cadence、Synopsys 和 Siemens EDA 三家公司仍占据了国内 EDA 行业的主导地位,合计市占率为 77.7%,三巨头的技术水平、 产品完成度和丰富度仍旧大幅领先国内相关企业。从国内企业来看,国产 EDA 企业逐步发力, 2021 年,华大九天在国内 EDA 市场以 5.9%的市占率排名第四,已经超过另外两大海外大厂 Ansys 和 Keysight;概伦电子也初步打入市场,占据国内市场 1.9%的份额。
政策力度持续加大,为 EDA 技术的发展保驾护航。20 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就开始了 EDA 的研 究,但为了在集成电路领域不被国外落下,不得不暂缓国内 EDA 软件的发展,使用国外的 EDA 软件。现阶段,我国面临更严峻的国际技术竞争,集成电路设计和 EDA 工具再次成为了政策 支持的重中之重。2016 年,国家陆续出台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重点布局事项和相关税收优惠 政策。2019 年,国家再次对集成电路设计领域进行了税收优惠,随后开展了 2019-2022 制造 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2020 年,国务院发布了《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 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从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研究开发政策、进出口政策、人才政策、 知识产权政策、市场应用政策、国际合作政策八大方面为 EDA 行业助力。
需求、供给、政策三重共振,国产 EDA 处在爆发前夕。需求方面,国产集成电路领域经过多 年的发展,已有了世界领先的 Fabless 和 Foundry 厂商,保障了对国产 EDA 工具的需求;供 给方面,我国 EDA 企业初步崭露头角,人才储备逐渐丰富,未来技术迭代有望加速;政策方 面,国家接连出台大力度的支持政策,为集成电路设计开辟发展的绿色通道。综上我们认为, 在三重因素共振的背景下,国产 EDA 有望加速崛起。
网络安全产品种类繁多,应用广泛。网络安全从传统的杀毒软件、防火墙、入侵检测类产品, 逐渐发展成为涵盖边界安全、终端安全、身份安全、安全管理、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领域 的各类产品,逐渐呈现出品类繁多、应用广泛的特点。因此,网络安全行业的细分子板块众 多,各自领域均涌现了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厂商,行业呈现出相对分散和局部集中的特点。
网络安全市场千亿规模,未来五年仍有望维持较高增速。根据 IDC 统计,我国网络安全市场 在 2016 年到 2021 年的五年时间里,保持了 22.5%的年复合增长率,其中 2021 年产业规模 122 亿美元。同时,IDC 预测,2022 年至 2026 年我国网络安全市场规模仍将维持 21.2%的年 复合增长率,到 2026 年中国网络安全 IT 支出规模将达到 318.6 亿美元。我们认为网络安全 行业长坡厚雪,具有中长期的成长性。
数据安全分为三个阶段,当前仍处于发展初期。1)1.0 阶段:聚焦数据对象安全。旨在以系 统安全的技术解决数据安全问题,对应技术包括数据库审计、DLP、文档审计等,本质是解 决了数据承载的安全问题。2)2.0 阶段:强调数据汇聚安全,侧重于大型集团企业内部数据 的汇聚和治理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对应技术包括以 DSMM 为代表的数据全生命周期、体系化 的治理框架。3)3.0 阶段:注重数据流通安全。需要考察多个社会主体之间,在遵循“数据 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价值动”的原则下,如何实现数据的安全利用和价值挖掘。因此,这 一阶段对应的相关产品和技术包括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以及数据安全岛、数据安全屋等 新型的数据安全保护形式。
国内商密政策/标准不断完善,行业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商密发展可分为三个阶 段:1)起步探索阶段:商密自 90 年代开始逐渐进入法制化,但仍处于对商密的使用与推广 的探索阶段。2)快速发展阶段:2005-2018 年国内商密监管及标准快速发展,成立了国内主 要的密码管理机构,形成了 SM1、SM2、SM3、SM4、SM7、SM9、ZUC 等国密算法体系,实现了 对国际标准的对标替代。然而,国内商用密码仍没有准确的规范与法律,使用商密的行业较 少,并且行业内使用情况较为杂乱,密码产品未通过认证、国际国内算法混用情况频出,产 品安全性较低。3)立法规范阶段:2020 年 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落地,标志着密 码行业具备了最高等级的法律支撑,2021 年密码行业国家标准诞生,包含了量化评估、高风 险判定的指引等测评的依据标准,密评体系基本确立,加速了商密在关基行业的合规布局, 行业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密评+国密改造涉及领域众多,带来大量密码产品采购需求。国家网络安全和密码相关法律 法规明确要求非涉密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保三级及以上系统、国家政务等重要信息系统 均需开展密评工作,覆盖范围广。依据 GB/T 39786-2021《信息系统密码应用基本要求》,密 评等级通常与等保等级挂钩,如等保三级对应密评三级;对于未完成等保定级的重要信息系 统,一般要求其密码等级至少为第三级。密评对密码系统的各方面提出了诸多要求,比如底 层的密码算法必须完全使用国密、密码产品需均通过验证并获得证书、完善的密钥管理系统 等,目前已有的多数密码系统不符合国家标准,需进行改造,将带来大量密码产品的采购需 求。
访问手机版
关注火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