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主抓部门省科技厅联合省政府新闻办,共同组织召开“2016年度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新闻发布会”。
接下来进行中药材种植发布。主发布单位为省农业厅。联合发布单位包括:云南农业大学、云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泸西县人民政府、玉龙县人民政府、龙陵县人民政府、昭通市天麻特产局。
首先,请省农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正厅级)李国林同志进行发布,大家欢迎。
诚挚欢迎各位嘉宾前来参加2016年度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新闻发布会中药材种植情况发布。
中药材作为中国独特的医药资源和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并把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云南中药材产业,作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农业厅在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着力贯彻落实《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发〔2016〕11号),从抓好顶层设计入手,精心研究编制《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十三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强化工作措施,全面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十三五”以来,中药材产业发展开局良好,形势喜人。一是种植规模领先。2016年全省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665万亩,较上年增长11.4%,种植面积跃居全国省市第一位。其中,采收面积581万亩,较上年增长6.6%。农业产值253亿元,居全国前列火博体育。二是产业受益面广。中药材种养殖,分布在省内127个县市区(除昆明官渡区、呈贡区),全省近五分之一的农村人口涉及中药材种养殖,专业大户达96000多户。药农年人均纯收入达3000多元,占年均纯收入的近三分之一。三是产业量效齐增。2016年全省中药材产量127万吨,较上年增长7.3%;按采收面积581万亩测算,亩均产值达5507元,较上年增长3.1%。四是产业地位提升。2016年全省中药材农业产值占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目前,中药材产业作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中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实现贫困农户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
一是强化区域布局,适度规模发展。以产业链为主线,以昆明、曲靖、玉溪、楚雄、红河、文山等产业园区为依托,在滇中、滇南、滇东南、滇西北、滇东北等种植适宜区发展道地优势大宗药材;在保山、红河、文山、普洱、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地发展南药种植。在全省中药材种植(养殖)主产区布局30个重点县(市、区),配套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基地。2016年,文山州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50万亩以上的有曲靖、红河、怒江,10万亩以上的有昆明、保山、昭通、丽江、普洱、临沧、楚雄、西双版纳、大理、德宏、迪庆。
2017年,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种植面积达700万亩左右,农业产值较上年增10%左右。
按照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推进组、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推进组的统筹安排,各成员单位加强沟通、密切协作,今年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良种和种养基地建设。加强道地药材、特色药材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努力从源头上控制种子种苗质量,努力保障种养基地良种供给。促进中药材规范化种养基地建设,提升基地建设整体水平。
二是提升中药材加工能力建设。积极支持中药材加工生产及营销主体开展中药材和药食两用药材加工生产、工艺创新、产品营销。培育龙头企业,引领推动中药材产业集约化、集聚化、产业化发展。
三是强化中药材标准体系建设。按照“无标制标、有标贯标、低标提标”的原则,紧密结合中药材产业发展需要,新建一批、完善一批、提升一批中药材品种标准。今年,我们重点从标准化非常薄弱、但又急需规范标准的中药材品种,如黄草乌、滇黄精、白及(现仅有普洱市团体标准)等中药材,研究制定种子质量标准、种苗质量标准、育苗技术规范、栽培技术规范、农药使用等标准。
四是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云南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在云南农业信息网上开辟云南中药材宣传窗口,开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信息服务,为中药材种植(养殖)农户、生产流通企业及政府决策参考提供信息支持。
刚才,省农业厅介绍了云南省中药材2016年度发展情况。现在,有请云南农业大学、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生超教授进行发布,云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做好准备。.
云南农业大学、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生超:
多年来,云南农业大学紧密围绕我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在中药材种植及非药新产品研发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三七是我国大宗名贵中药材,占云南省中药材农业产值的“半壁江山”。种植过一次三七的土壤,20年都不能再种植三七的连作障碍问题,成为三七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瓶颈。朱有勇院士团队通过5年上千次试验,在三七连作障碍形成机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利用独特的仿生栽培技术体系成功克服三七连作障碍。在三七连作障碍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从土壤仿生改良、养分仿生管理、生长环境仿生控制、病害虫害的生态控制、土壤仿生修复等方面模仿道地产区三七生长特点,实现了三七仿生种植。构建的技术体系在文山、石林和寻甸等区域成功应用,实现了三七种植的优质化、标准化和品牌化。
“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质量决定了中医的疗效。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使中药材的产量越来越高,但质量越来越低,药效越来越差。中药材品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利用云南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开展中药材原生境种植就是让药材的生产从农田重新返回到适宜生长的原生境里的一种新途径,是解决目前中药材生产困境的一种重要方式。朱有勇院士团队以云南省特色大宗中药材三七为主要品种开展林下原生态种植相生相克原理、关键栽培技术及品质控制标准等研究,构建了三七中药材原生境种植关键技术体系,结合中国工程院扶贫工作,在澜沧县进行了林下三七种植示范,为林下中药材原生境种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云南农业大学立足边疆,围绕云南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积极推动中药材种植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2016年,杨生超教授牵头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建立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心立足云南、面向西南,辐射全国,推动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为我省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领域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了平台支撑。
我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种植企业多,加工企业少;传统说法多,科学数据少;原料供应多,品牌产品少”的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些问题,盛军教授团队多年来潜心研究,取得如下成果:
一是,研究发现并确认了是普洱茶降血糖的功效成分,根据吸收和降血糖效应特征确定了普洱茶辅助调节血糖的饮用剂量和饮用方法,为人们更好地利用普洱茶辅助调节血糖提供了基础数据,与天士力集团合作注册了国家第一个纯茶辅助降血火博体育糖保健食品。二是,揭示了普洱熟茶降低炎症的分子基础和作用机制,为普洱茶、普洱熟茶的降低炎症功效提供了科学解释;明确了普洱茶中以OTP为主的茶褐素是降低内脏脂肪,而调节脂肪代谢的特点是降低皮下脂肪;普洱熟茶富含和以OTP为主的茶褐素,故具有均衡的降脂作用。
普洱茶水提物能够有效缓解卵巢摘除大鼠的骨质疏松。卵巢摘除后,饮用普洱茶的大鼠其股骨皮质和骨小梁较模型组显著改善,其血清学指标也显著好转。结果表明饮用普洱茶不仅不会导致血钙流失,还能够提高骨密度,有利于骨质疏松的改善,纠正了“饮用普洱茶容易引起钙流失”的错误认识,并开发增加骨密度的茶产品。
茶多酚缓解2型糖尿病并发症产品的开发。普洱茶能够结合并减少糖化蛋白末期产物,减轻普洱茶2型糖尿病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开发了相关系列产品。
伽马氨基丁酸是重要的非营养氨基酸,具有降压、改善记忆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日本被作为功能食品添加于小学生膳食中。辣木叶是我国批准的一种新食品原料,是含量最高的伽马氨基丁酸天然来源。经发酵后制成辣木酵素,其伽马氨基丁酸含量进一步升高,达到日本降压茶标准的4-6倍,经动物实验和人体体验证实具有促进深度睡眠、提高睡眠质量且不影响第二天工作的神奇效果。
云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云南省属大型国有企业云南城投集团和云南“十大火博体育”生物医药民营企业云南创立生物医药集团强强联合,2014 年共同出资4亿元成立的“国有控股混合经济型企业”,是旗帜鲜明的专注三七产业发展的企业,三年来累积投资19亿元,建立起集一、二、三产融合,科、工、贸结合的三七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在三七生态种植、皂苷提取、三七饮片、独家医保品种、单体药物等方面具有明显产业优势。
三七是云南最具开发优势与市场潜力的中药材大品种,三七产业更是我省生物医药领域的支柱产业,2016 年陈豪书记提出谋划三七千亿产业梦想。在《云南省三七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三七科技也被明确列为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百亿级企业培育对象,成为引领和支撑云南省三七产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点企业。借此机会,我将公司发展情况,特别是中药材种植领域的发展经验予以交流、汇报。
1、三七规范化种植的龙头企业。公司控股企业特安呐制药是国家首批、云南首家三七GAP 种植认证企业。2014年又新建专业化的三七种植公司,近三年三七种植面积超过10000 亩,是当前种植规模最大的种植企业之一,2015年国家工信部中药材扶持专项三七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牵头单位。
2、三七仿生化种植的创新企业。与云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展克服三七连作障碍实验研究和三七仿生种植体系建设,目前已投入近亿元,在石林建有工厂化三七防生种植基地,在三七仿生种植土壤改良、养分管理、生长环境控制、病害虫害生态控制、土壤修复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2016 年7 月主办全国中药材资源大会,基地建设受到行业主管单位领导、同行专家一致好评。
3、三七信息化溯源的示范企业。2015年,引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中心道地保真中药材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并获全国首家、独家“7S”品牌认证,率先在中药行业树立全产业链全过程质控及权威的第三方质量溯源认证管理标杆,并正与商务部主导的国家重要产品追溯平台进行对接和融合,“从田间到临床”的追溯管理保证了老百姓的用药安全。
1、加大三七的功能主治应用。2015年在省食药监局指导下,参与云南省三七饮片质量标准修订工作,首次将三七功能主治由“消肿定痛”拓展到“益气活血”,并明确提出三七应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血管病变”心脑血管及代谢疾病防治,这是自1953版《中国药典》编制以来,首次在国家药典委专家论证下,拓展三七功能主治范围,放大市场需求。
2、加强三七的健康知识传播。2016年我们独家冠名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广泛邀请国内中医药健康养生专家解读三七的药效机制与临床应用,扩大三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加速三七的市场渠道建设。2014年来,在三七价格暴跌的产业危机下,三七科技通过战略收储、三七“滋补中国”精品药材电子商务、三七大宗药材交易、全国万家药店连锁、同仁堂国际市场推进等一系列举措,带动三七统货价格从2014年每公斤120元恢复到2016年底300元,有效稳定市场,保护了农民收益,推动了三七市场向健康稳定的局面迈进。
三七成为国家唯一的设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的中药品种。2015 年三七科技经国家发改委批复承建“三七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将投资4 亿元,在石林县工业区打造244 亩规模的集科技中心、体验中心、教育培训中心、营销中心、品牌中心为一体的“三七科技园”。并引进了王永炎院士、朱有勇院士、黄璐琦院士牵头的专家团队,形成三七产业发展的高端智库,为云南省中药民族药、三七产业十三五规划等建言献策,作出贡献。
鉴于公司的示范带动效应和产业基础,三七科技获得“云南省战略新兴性产业重点培育企业、三七产业领军企业、文山三七产业协会会长单位、三七产业百亿级企业培育对象”等一系列荣誉。十三五期间,我们更将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搭建资源共享、协作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平台,与同仁们共同携手,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三七产业,实现三七产业千亿梦想贡献智慧和力量。
泸西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州北部,地处昆明、曲靖、红河、文山“四州市”和弥勒、石林、师宗、陆良、丘北“五县市”交汇处,国土面积1674平方公里,辖5镇3乡、6个社区、81个村委会、477个村民小组。2016年末,全县总人口44.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万人,世居汉、彝、回、傣、壮、苗6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5.48%。截至2016年底,全县有耕地面积92.85万亩。
一是气候优势。泸西县地处东经10330-104,北纬2415-2426之间,属典型的低纬度高原气候区,境内最高海拔2459米,最低海拔820米,热量的垂直分布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15.2℃,全年无霜期273天,有效积温4638.9℃,年均日照2122小时火博体育,年均降雨量979毫米,具备良好的光、温、气、热立体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资源优势,为泸西发展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比如,因常年太阳投射角度较大,变化辐度较小,光照充足,灯盏花品质优良,灯盏花素有效成分高达2.5%3%,比其他地区高出30%至50%;银杏叶黄酮含量达1.2%,内酯含量高达0.5%,均高于其他产区。
二是区位优势。泸西县处于“滇中城市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是红河州通往贵州及西南各地的重要通道。县城距省会昆明市166公里,距州府蒙自市178公里。截至2016年底,全县81个村委会实现村村通水泥路,99%的村小组通水泥路。泸西至弥勒高速公路一期将于今年10月建成通车,泸西至弥勒二期、泸西至石林、泸西至召夸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
三是水资源优势。全县水库坝塘蓄水总量1.8亿立方米,境内布局了蓄水量7900万立方米的板桥河水库、6000万立方米的白水塘水库、1405万立方米的阿味水库、1316万立方米的五者水库等一大批中小型水库,中枢中大河、金马河、桃园河、益谷河等水系与之相连,同时配套建设了较为完善的输水沟渠直达田间地头。2016年,全县水利化程度达65.5%。
一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泸西县以云南省第一批“云药之乡”认定为契机,紧紧抓住国家、省、州关于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历史机遇,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群众参与,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力推进泸西中草药产业发展。2016年,全县中草药种植6.2万亩,其中:种植银杏1.7万亩,灯盏花8000亩,草乌3000亩,除虫菊、半夏、白芨、重楼等其他中药材种植3.4万亩,实现产值18.1亿元。
二是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2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创建了云南省灯盏花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云南灯盏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授权专利27件,行业标准2个,云南著名商标1个,新品种认定4个,泸西被认定为除虫菊优质种业基地、灯盏花良种繁育基地,“泸西除虫菊”、“泸西灯盏花”先后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定。
三是聚集效应不断凸显。截至2017年4月底,规划总投资2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已初具雏形,完成投资5.14亿元,云南云杏、云南希康、云南红灵、曲靖博浩、兰益酿造、红河森菊、云花科技8个企业入驻园区。云南希康银杏种植有限公司、云南云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列入云南省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重点企业,云南红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列为云南省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重点项目企业。生物医药“星创天地”通过州级初审,中药材进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重点县。
2017年,是“建设高原花园城市,推动泸西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加快泸西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之年。“十三五”时期,我县将按照“稳中求进、快中求好、变中求实”的原则,以项目投资为抓手,力争全县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产值每年以20%左右的增速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6.4万亩(次)以上,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总产值累计达31.8亿元以上。泸西各族干部群众将继续秉持“你发财我发展”的理念,以重要的区位优势、独特的气候资源、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依托,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诚挚的合作,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到泸西投资兴业。
玉龙县地处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优越,立体气候明显,是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云南省重点林区,是天然野生药材资源富集之地。境内有264科2010种中药材,占《中药大辞典》入典药物5767种的34.9%,素有“药材王国”美誉,是中国中药源头县之一。
玉龙县是中药材适宜区域,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主要品种有滇重楼、云木香、秦艽、天麻、当归、红豆杉、白术、人参、桔梗、附子等。早在清代,就有纳西民族医药之集成的《玉龙本草》问世,该书被中国民族医药学家曾育麟教授称之为云南第二部药典。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玉龙县滇重楼、云木香和秦艽三个品种种植已成为云南省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地区,以滇重楼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已成为玉龙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是广大山区半山区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玉龙县先后被认定为“云南省云药之乡” “滇西北高山药材基地” 和“云南省18个重要中药材种植基地”;列为“中国林药之乡”“全国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县”“云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近年来,玉龙县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地方特色支柱产业进行培育,积极推进云药之乡建设步伐,制定出台了《玉龙县关于发展药材产业的决定》、《玉龙县关于推进高原特色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成立了县药材产业领导小组和产业发展机构,每年安排中药材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重点扶持企业、合作社中药材种植和加强技术培训。建设了滇重楼等7个品种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优势产业带和10个中药材核心种植基地。先后引进云南白药集团等6家省内外企业在县域建立种植基地,探索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和“产学研用”的产业化、集约化路子。
2016年,全县发展种植以滇重楼为主的20多个中药材品种,累计种植面积11.69万亩,实现产值5.04亿元。其中,滇重楼累计种植6300亩,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并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省内外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选育登记了“滇重楼1号”“滇重楼2号”、“滇重楼3号”、“云全1号”4个滇重楼新品种医药新闻。经过多年的品种筛选和种苗提纯,目前我县种植的6300亩重楼已基本上完成优质滇重楼的筛选工作。其中我县滇重楼种植龙头企业丽江云鑫公司及云全公司,目前共建设了1500亩滇重楼种苗繁育和栽培示范基地,年生产滇重楼种籽3.5吨以上,培育种苗3000多万株,成为我国最大的滇重楼优质种苗培育和种植示范基地,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云鑫公司还凭借千亩的规范化种植基地成为云南省唯一的滇重楼GAP规范化种植基地。全县目前共获得“一种滇重人工三段栽培重楼的方法”“一种多芽滇重楼地下茎切块繁育方法”等滇重楼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60项;通过了《滇重楼三段式栽培技术规程》《滇重楼品种评价技术规程》等云南省地方标准。2016年9月,“玉龙县滇重楼”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
2017年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科技合作、科技引领、科技创新,把玉龙县建设成为辐射滇西北滇重楼优质种源基地。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1万亩,累计中药材种植12.69万亩。其中滇重楼累计种植面积达8000亩,新增面积1700亩;培育3家以上滇重楼专业化种子种苗繁育企业;完成滇重楼相关科技创新研究项目,推广带动农户种植1000亩。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产值达10亿元以上。建设中药材产业科技示范园16个,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20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2个,培育规模以上中药材种苗生产龙头企业8家,选育中药材新品种登记6个以上。
发展中药材产业,是玉龙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医药发展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中医药强省战略实施的具体行动;符合玉龙县生态立县战略,是“十三五”期间把玉龙建成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文化旅游创新区、高原特色产业基地的重要内容。玉龙县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道地药材生产为重点,持续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加强技术服务,强化质量控制,推进规范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加快构建生产、加工、贸易一体化产业体系,推动全县以滇重楼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把玉龙打造成以滇重楼为主的全国优质高山药材种苗基地,道地中药材优质产出基地。
龙陵素有“滇西雨屏”之称,年均降雨量2100毫米,森林覆盖率70.08%,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石斛生长创造了“天然居室”。在云南现有的46种石斛品种中,龙陵有42种,先后被评为“中国紫皮石斛之乡”“中国滋养文化示范基地”和“云药之乡”。龙陵县90年代初期开始人工种植石斛,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探索出野生栽培、床式栽培、地墒栽培等多种模式,初步形成了集资源保护、规模栽培、加工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开发格局。截至2016年末,全县石斛净栽培面积达660万平方米,种植户达12000多户,实现石斛鲜条产量3000吨,农业产值4.2亿元,工业产值15.6亿元。其中,紫皮石斛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占全省的80%以上、占全市的90%以上。
(一)政府、协会、合作社有机联动,筑牢产业发展基础。一是政府引领。以打造“全国紫皮石斛的产量中心、质量中心和交易中心”和“全国石斛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为目标,围绕“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协会推动、部门联动、共同推进”的发展模式。到2020年,全县石斛种植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石斛鲜条产量4000吨、农业产值5.7亿元、工业产值20亿元、从业人员达6万人。二是协会助推。成立龙陵县石斛协会,提供技术培训、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服务,促进石斛产业组织化、规范化发展。三是合作社带动。成立“龙陵县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为石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全县共有35个石斛专业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2个、省级示范社10个),吸纳社员1.16万户。
(二)质量、品牌、市场共同打造,助推产业发展壮大。一是加强质量控制。在全国石斛种植地首家推行石斛生产档案、质量认证和市场准入“三项制度”,严格规范“种植申请备案、施肥用药登记、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产品采收管理”制度,构建从产地选择、种植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全过程监管体系。成立龙陵县石斛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了产地石斛鲜条质量安全检测。二是加强品牌建设。先后取得“龙陵紫皮石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注册了“极斛”“打虎坡”“古箐宝”等品牌,申报了紫皮石斛精片、紫皮石斛酒等15个龙陵石斛“健字号”,开发石斛枫斗、石斛粉胶囊、石斛酒等6个系列数十种产品。在“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暨2016年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结果发布会”上,龙陵石斛以品牌价值75.15亿元和潜在价值261.26亿元,荣登2016年全国农业企业品牌10强、最具潜力区域品牌30强和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三是加强市场开发。大力支持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开设实体经营店、网络营销、委托营销、媒体营销、会展营销等方式,多渠道开拓市场,组建营销网络,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三)研发、培训、标准联合推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一是加强科技研发。成立龙陵县石斛研究所,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化重点室、昆明医科大学药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建成“云南农业大学李凡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以自主研究和委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成分功效研究(经研究,龙陵紫皮石斛多糖含量最大值58.4%,最小值35.2%,平均值43.72%,浸出物平均为7.38%,远远高于药典规定的数值)。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3项,石斛种植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获国家认证专利5项。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建立乡镇石斛技术推广员和联系员制度,在全县10个乡镇配备石斛技术推广员。采取以会代训、现场实训、入户指导的方式,加强石斛种植管理、石斛枫斗加工技术培训。2010年以来,累计培训2.4万人次,其中获得国家中药材枫斗加工技术资格证书13545人,经考核成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师傅的815人。县内石斛枫斗加工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户达16727户。三是加强标准创建。制定了《云南省紫皮石斛地方标准》,云南省紫皮石斛“齿瓣石斛”药材质量标准被正式收入《云南省中药材标准》;2017年4月,国家卫计委组织专家对龙陵紫皮石斛新食品原料进行了评审,并出具安全性审查报告。
新栽培石斛面积70万平方米,栽培总面积达730万平方米,实现鲜条产量3200吨、农业产值4.5亿元,从业人员达5.5万人;规划建设石斛野生种植县级示范园1个;培育以销售紫皮石斛产品为主的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户以上;建设5个石斛枫斗标准化加工点;积极申报紫皮石斛健字号产品批文。
现拟引进企业建设龙陵县现代生物产业园建设项目。项目位于龙陵县城南部龙山镇云山社区二关,规划1797.15亩土地(已调规上报380亩),项目概算投资8.68亿元,依托龙陵区位、交通、生物资源、生态、环境等优势,采取“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核心区建设”的综合开发模式,重点打造特色产业研发、生产、加工、展示、销售服务为基础的现代生物产业,建设现代生物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现代生物产业交易中心、现代生物产业养生体验中心、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农副产品电商交易中心、农副产品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县城及农村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工程等。
天麻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应用历史,千百年来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以道地著称的昭通天麻得到了新闻界朋友们的关注与支持,大家用镜头、用声音、用文字,用实际行动为昭通天麻产业发展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此,谨代表昭通市天麻特产局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把昭通天麻产业的培育作为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的重点来攻坚,力求“撕开突破口、打开新局面”,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和GAP认证,推广《昭通乌天麻》10项地方标准,推进了天麻种植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进程。2016年末,全市天麻种植面积累计达7.95万亩,鲜天麻产量2300万公斤,种植产值28亿元,5万多农户从事天麻种植。二是培育形成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引进和扶持了好医生集团、云南永孜堂制药有限公司等22家天麻领军企业(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支撑和引领全市天麻产业的发展。三是产品培育成效明显。开发昭通天麻系列产品20余种,其中获得国药准字号的产品的有天麻醒脑胶囊、复方天麻颗粒、复方天麻颗粒、天麻片、天麻丸5个,获得国食健字的产品有天麻今昭胶囊1个。四是多层次天麻市场流通渠道逐步形成。开办“昭通天麻”专卖店11家,使用昭通天麻证明商标13家、“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昭通天麻”专用标志7家,市天麻生物产业协会二维码8家;同时,启动了集展销、交易、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会展、交流、旅游接待等功能为一体的小草坝天麻国际交易中心建设。五是天麻研发体系逐步完善。建立了市天麻研究院研究平台,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了陈凯先院士工作站、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4个,开展了天麻防治老年痴呆动物模型研究及天麻保健食品开发、昭通乌天麻特征性研究等10余个课题研究。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昭通将以培育大健康消费品产业为目标,以品牌、标准、企业、招商引资为抓手,夯实道地药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努力扩大市场应用,全面提升资源价值,推进昭通天麻产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2017年,全市计划天麻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力争实现鲜天麻产量2400万公斤,种植产值30亿元。一是加强种植基地建设。通过规划引领,标准建设、规模发展标准化基地建设,组织开展GAP及“中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基地化发展、科技化栽培、组织化推进、多元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发挥天麻企业、科研院校和创新平台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人才引进,开展天麻基础研究以及产业支撑研发应用,进一步增强天麻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强化市场渠道建设。加快推进交易中心建设,拓展专营连锁店及网络销售等渠道,创建天麻销售取得重大突破的条件。四是实施企业品牌战略。发挥大企业集团和行业龙头在品牌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打造出具有昭通区域特色的天麻品牌商标。五是稳步推进食药两用。积极组织开展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地方特色食品的申报,延伸昭通天麻产业链条。六是推动开放合作发展。围绕天麻种植、研发、生产等环节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精准招商,加快推进昭通天麻多元化开发。鼓励天麻领域龙头骨干企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拓展国外合作区域,实现技术产品升级、产业链完善、国际化经营。
昭通天麻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前景广阔。希望新闻界的朋友们帮助大力宣传报道,吸引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进来,助推昭通天麻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做优做强昭通天麻产业。
我知道石斛条件非常高,我想请问龙陵石斛标志性产业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开展野生种源保护和绿色基地建设这方面的问题?
首先感谢记者对龙陵县对石斛产业的关心和关注。石斛产业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野生资源保护、绿色基地打造,在野生资源保护方面工作上主要从良种繁育推广等方面入手,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加强保护:一是加强种苗的防治,解决繁育问题,主要解决供需矛盾。二是成立了专业的科技管理服务团队,对资源进行征集、保存、评价、利用,我们有一套体系、专业化的队伍。三是注重宣传,增强群众对石斛野生资源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绿色基地的打造,主要围绕现代农业生产的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的总要求,县委政府在石斛安全上也下了很大功夫,主要从四个方面:
一是推行自然生态种植模式,该模式主要以天然的树木、树皮、枝叶为机制,以农家肥、绿肥,石斛+养猪+沼气的模式,禁止使用农药。
二是成立了龙陵县石斛产品检测中心,建成石斛质量安全检测站三个,分片负责石斛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这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了产地石斛鲜条质量安全检测,严格按照国家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对石斛鲜条等进行全面全程的跟踪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作为产品调研的依据,确保产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要求,把绿色健康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三是严格执行石斛种植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先后出台实施了石斛种植管理施肥制度、用药、采收规范管理制度,种植申请备案制度,还有质量安全承诺制度、生产用药登记制度、产品检验制度、产品收购申请备案制度等石斛生产规范性制度,从管理上进行加强。
四是对石斛的流通有追溯体系,也就是说减少和降低石斛产品的销售流通风险和种植风险,提高种植、加工、收入,提升产品品质,促进推动石斛产品的流通,带动石斛种植业的增收,农户交易费用的降低,产品价格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能有效增加农户收入。同时石斛流通追溯体系的建设可从业务流程上监控种植、粗加工流通和食用等各个环节有效保障农林石斛的质量安全,在各个环节得到有效的监控和监管,使石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确保龙陵石斛产业县域经济的特色之处。
请问农业厅,刚才提到良种基地建设和中草药种植基地建设,在目前中草药发展快速的背景下,仍然存在良种工艺不足?良种生产不规范的问题,未来省农业厅在这方面会什么样的举措?
第一个问题回答三点:第一,农业厅打算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性作用,农业厅要支持企业在16个州市、30个中药材重点生产县都建立良种的生产基地,保障良种的问题。
第二,支持科火博体育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养殖企业在中药材和原产地合作,共建中药材良种繁育中心,提升良种扩粮水平。
第三,农业技术推广这里要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为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供生产技术的保障。
中草药种植的规范方面,现在仍然存在有部分种植物使用农药化肥不规范的问题,农业厅在确保中草药安全方面未来在基地建设等方面有什么新的措施?
第一,强化标准建设。刚才我讲了按照“无标制标、有标贯标、低标提标”的原则,强化中药材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栽培技术规范和农药化肥使用规范。这方面农业部也抓的很紧,现在我们提出“农药零增长”,在云南对一些中药的品种不是零增长,而是负增长,农药不是不可以用,尽量用生物的措施进一步管理好。
第二,强化基地管理。我们要研究制定生产基地认定办法,对生产基地进行认定和监管。
第三,强化技术应用。推进中药材种养管理技术规范的推广应用,建设中药材无公害、绿色、有机,下一步支持相关的项目支持,也有这方面的支持,要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就加大支持力度。支持企业推广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联网信息共享,提高视频监控联网应用水平和基地监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打响“云药”品牌。
想请问云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刚才介绍贵公司已经有了三七的仿生种植基地,如何解决有效三七连作障碍的问题?如何提三七科技的品质?
这个问题我们正好跟农大院士在进行探索工作,就整个种植体系来说,土壤仿生改良,对土会有修复,种植三七的生长养分有一个仿生观念,对于环境是用仿生环境与信息化的监控,对病虫害防治用的生物是物理防治方法。所以相对来说解决了在三七种植过程中农残、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同时我们也探索了一部分连作的问题。当然,因为三七科技有一个国家三七控制中心,这控制中心是产业技术创新、集成,以及转化公共的服务平台,所以我们跟农大已经签订了战略合作,具体的话有请杨老师再帮我们介绍一下。
因为三七连作障碍的问题,什么是连作障碍?在世界上为止只有这种植物种了之后不能种,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种,并且发病非常严重。在这里面对三七来讲,这种严重程度应该是所有作物里最严重的,从我们农大和三七科技所做的工作来看,主要是院士带着我们一起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首先找到为什么会出现连作障碍,这方面已经取得很好的进展,比如说在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化,也就是根据自己分泌的物质对自己有自杀的作用。在这基础上建立一套生态化的体系,核心是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然后通过环境和土壤实现给仿生,跟原来所栽三七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实现品质,克服它连作障碍的目标。这是主要的技术内涵。
访问手机版
关注火博体育